红楼梦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每一回 红楼梦精彩句段和阅读感想

admin22025-07-29 04:35:02

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摘抄

>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太虚幻境对联)

感悟

红楼梦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每一回 红楼梦精彩句段和阅读感想

本回以神话开篇,女娲补天遗石与绛珠仙草还泪的神话,暗示全书“真事隐去,假语存焉”的叙事基调。甄士隐的兴衰经历是贾府命运的缩影,其出家结局暗含对尘世虚幻的批判。“假作真时”一联,既是对真假辩证的哲学思考,也影射封建社会的虚伪本质。

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

摘抄

>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黛玉外貌描写)

>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王熙凤出场)

感悟

通过黛玉视角铺陈贾府奢华,细节中暗藏衰败征兆(如“敕造荣国府”匾额)。王熙凤的泼辣与黛玉的敏感形成对比,前者象征家族表面的繁华,后者预示悲剧开端。宝玉初见黛玉时的“摔玉”行为,暗示他对礼教束缚的反抗。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摘抄

> “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太虚幻境对联)

>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飞鸟各投林》曲词)

感悟

金陵十二钗判词与《红楼梦曲》是全书提纲,揭示人物命运与主题。以“千红一窟”“万艳同杯”隐喻女性悲剧,批判封建制度对个体的摧残。宝玉的梦境象征对现实的逃避,也暗含作者对宿命的无奈。

第二十七回·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摘抄

>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葬花吟》)

感悟

黛玉葬花是全书情感高潮,借落花自喻身世飘零,抒发对生命易逝的哀叹。“质本洁来还洁去”体现其孤高品性,与世俗格格不入的悲剧性在此达到极致。此诗亦预示贾府“树倒猢狲散”的结局。

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

摘抄

> “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宝钗劝宝玉时“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红了脸。”

感悟

宝玉因结交优伶、荒疏学业遭贾政痛打,矛盾集中爆发:父子冲突实为封建礼教与自由意志的对立。宝钗的劝诫体现其“人情练达”,而黛玉无声的“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更显情深,两种情感模式对比鲜明。

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

摘抄

> “宝玉,宝玉,你好……”(黛玉临终遗言)

> “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感悟

黛玉之死是全书最凄美篇章,以“焚稿断痴情”象征对世俗的彻底决裂。高鹗续写虽存争议,但“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的对比,强化了封建婚姻制度的残酷性。宝玉的疯癫与出家,完成从纨绔到觉醒的转变。

主题与艺术特色

1. 人物塑造

  • 林黛玉:诗性人格的化身,反抗礼教却困于命运,如“风露清愁”的芙蓉。
  • 薛宝钗:“任是无情也动人”的牡丹,代表封建淑女的完美与压抑。
  • 王熙凤:精明强干却机关算尽,“一从二令三人木”的判词预言其悲剧。
  • 2. 社会隐喻

  • 贾府兴衰映射封建制度崩溃,如“护官符”揭露官僚腐败。
  • 大观园象征理想世界的幻灭,从“花招绣带”到“白茫茫大地”的对比震撼人心。
  • 3. 语言艺术

  • 诗词与叙事交融,如《葬花吟》兼具抒情与预言功能。
  • 独创性表达(如“花招绣带”“柳拂香风”)展现曹雪芹的语言创新。
  • 推荐阅读方向

  • 对比脂砚斋评本与程高本差异,探究作者原意。
  • 结合“草蛇灰线”手法,分析伏笔与隐喻(如“冷香丸”象征宝钗的克制)。
  • 关注次要人物(如刘姥姥、妙玉)对主题的补充作用。
  • 如需更多具体回目分析或完整摘录,可参考《红楼梦》脂评本或周汝昌《红楼梦新证》。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