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故事《一袋干粮》;红军故事《一块银元》原文

admin22025-07-29 00:25:03

《一袋干粮》

故事背景:长征期间,13岁的小红军小兰因照顾伤员不慎丢失干粮,靠野菜充饥,最终在战友帮助下渡过难关。

原文节选

红军故事《一袋干粮》;红军故事《一块银元》原文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多年以前,红军叔叔长征的时候……

>小兰才13岁。她的爸爸、妈妈都被地主逼死了,她也被地主拉去干活,受尽了地主剥削和打骂。后来,红军来了,小兰跑到部队,说什么也不离开红军啦……

>(过桥时)小兰肩膀上那袋麦粉却掉到了河里,米袋在水里滚了几下,就冲走了……她拔了许多野草,放在挎包里,把挎包塞得鼓鼓囊囊的好像真的粮食一样……

>看护长打开挎包发现全是野草,小兰才坦白真相。同志们纷纷拿出自己的粮食接济她,伤员也拄着拐杖说:'小兰,你为了救我,把粮食丢了。我这一份你一定要收下。'……

>小兰感动得说不出话,决心永远跟党走。

来源:综合自网页1、10、22、54、71的完整叙述。

《一块银元》

故事背景:该故事有两个版本,均体现红军纪律严明和军民鱼水情。

版本一(朱德与南瓜)

原文节选

>"朱德带领红军驻扎福鼎时,两名战士因买南瓜未付钱受批评,朱德亲自拿出一块银元补偿村民……

>村民陈亮发现南瓜蒂上绑着红布包裹的银元和纸条:'买两个瓜送上一块银元——红军。'……

>陈亮深受感动,带领村民慰问红军,成为拥军爱民的典范。

来源:网页32、69的详细记载。

版本二(祖母的银元)

原文节选

>"祖母回忆,红军借宿时吃了家中粮食,留下银元作为补偿……

>祖母将银元珍藏多年,后捐赠给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银元见证了红军的纪律与人民的信任。

来源:网页36的民间口述故事。

版本三(于都长征银元)

原文节选

>"长征前夕,于都人民'拿出了最后一块银元'支持红军渡河……八万红军从于都出发时,群众捐献物资甚至寿材架桥,掩护部队转移。

来源:网页62对长征历史的记载。

故事核心精神

1. 《一袋干粮》:展现红军战士的坚韧与团结,以及"一人有难众人帮"的革命情谊。

2. 《一块银元》

  • 纪律性:体现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原则(如朱德买南瓜)。
  • 军民情深:通过银元传递信任,如借宿留银元、群众倾力支援红军渡河。
  • 如需完整原文,可参考网页1、32、36等来源。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