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年味总是裹着糖霜的,像屋檐下挂的腊肠,红得透亮;又像奶奶炸的春卷,咬一口脆响里都是热闹。而我最难忘的,是七岁那年的除夕,因一场“”闹出的笑话,至今想起仍忍俊不禁。
一、偷师学艺的“烟花大师”
那年春节前,我偶然瞥见邻家哥哥用火柴头和白纸卷成“手捻烟花”,点燃后“咻”地窜出银花,惊得我两眼放光。趁大人忙着贴春联,我溜进厨房,从火柴盒里抠出五颗火柴头,又撕了半页作业本纸,模仿着卷成小筒。“妍妍,别碰火柴!”妈妈在院里喊,我慌忙把“杰作”塞进口袋,心跳得像揣了只扑腾的麻雀。
年夜饭后,我借口“看星星”跑到后院。蹲在墙角,我屏息点燃火柴,火星刚沾纸筒,突然“滋啦”一声炸开,火苗顺着袖口蹿上来!我吓得甩手尖叫,火星却在寒风中化作一缕青烟。原来纸筒没卷紧,早撒了一半。
二、全家出动的“灭火行动”
我灰头土脸溜回堂屋时,正撞见表哥举着水枪追堂妹——他们误把我丢在院里的“残骸”当新型鞭炮。爸爸抄起浇花的喷壶冲出来,却把水全滋在了爷爷刚写的“福”字上,墨迹晕成黑团。奶奶举着锅铲从厨房奔来,见我们一群“花脸猫”,笑得直抹眼泪:“真是‘爆竹声中除旧岁,熊孩子闹腾迎新春’!”
这场闹剧以全家清扫院子告终。作为“惩罚”,我被任命为包饺子监工,却偷偷往面团里塞,结果硌掉了门牙,换来满堂哄笑。
三、烟火记忆里的年味密码
如今每逢除夕,当我看着城市夜空的花时,总会想起那个火星四溅的夜晚。童年对“年”的期待,藏在火柴擦亮的刹那微光里,藏在弄脏的新衣褶皱里,更藏在家人们笑闹时呵出的白雾中。那些稚气的冒险,如同年画上晕染的朱砂,越是岁月流转,越是鲜艳如初。
后记:现在的我早已懂得烟花危险,但那份属于童年的莽撞与热烈,却成为记忆匣子里最闪亮的糖纸。原来所谓年趣,从来不是完美的仪式,而是笨拙尝试时溅起的笑浪,是时光在童心里留下的甜渍。
(全文约620字)
写作技法解析
1. 细节造境:通过“火柴头”“作业本纸”等具体物件唤醒记忆,利用“口袋里的麻雀”“青烟”等比喻增强画面感。
2. 矛盾冲突:设置“偷制烟花-意外灭火-温情收尾”的起伏线,增加故事张力。
3. 多感官描写:视觉(银花/黑团)、听觉(滋啦/哄笑)、触觉(火苗蹿袖)交织出立体年味。
4. 首尾呼应:以现代花与童年火柴烟花对比,升华对传统年俗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