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朋友》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童年》的经典篇目,其导学案设计通常围绕文本解读、人物分析、情感体验展开,旨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外祖母的形象及其对作者的影响。以下是导学案的核心模块:

1. 学习目标与重难点
目标:理解外祖母的人物形象,体会亲情的意义;掌握人物描写方法(如外貌、语言、动作描写)。
重点:通过语言和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感受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
难点:挖掘外祖母作为“朋友”的深层含义,理解其对高尔基成长的影响。
2. 知识积累与预习
字词梳理:如“发绺”“诅咒”等生字词注音、释义。
文学常识:介绍高尔基及其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背景链接:补充外祖母在高尔基童年中的特殊地位。
3. 文本探究活动
整体感知:概括外祖母的外貌特征(如“头发多得出奇”),分析其象征意义(生命力与温暖)。
语言品析:聚焦外祖母说话时的“温暖柔和”腔调,体会其语言中的平等与尊重。
主题升华:讨论“朋友”的双重含义(长辈的慈爱与朋友的平等),理解亲情对人格塑造的作用。
4. 拓展与迁移
读写结合:仿写人物外貌描写,要求突出性格特征。
情感体验:联系自身经历,分享“如朋友般的长辈”故事,深化对亲情的理解。
二、导学案与教案的核心区别
导学案与教案均服务于教学,但设计理念与功能存在本质差异:
1. 设计出发点
教案:以教师为中心,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侧重知识传授与课堂流程控制。
导学案:以学生为中心,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强调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路径的设计。
2. 内容侧重点
教案:包含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通常为教师内部使用,不向学生公开。
导学案:包含学习目标、预习任务、合作探究问题、学法指导、达标测评等,直接发放给学生,作为学习路线图。
3. 主体地位
教案:体现教师权威,课堂活动由教师主导,学生被动参与(如提问回答)。
导学案:赋予学生主动权,通过问题链引导独立思考,课堂以学生展示、讨论为主。
4. 评价方式
教案:关注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指标多为知识掌握程度。
导学案:强调过程性评价,如自主学习完成度、小组合作贡献等。
5. 功能延伸

教案:静态脚本,预设性强,较少动态调整。
导学案:动态生成,可根据学情在课前、课中、课后灵活修订(如“初案→共案→个案→补案”)。
三、总结
《童年的朋友》导学案通过结构化活动设计,帮助学生从文本细读走向情感共鸣,体现了导学案“导学、导思、导练”的核心功能。
导学案与教案的区别本质上是教育理念的差异:前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南针”,后者是教师教学的“剧本”。现代教育更倡导两者结合(如“导学案+教案”模式),以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