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阅读答案;空城计阅读答案小学五年级

admin32025-07-25 04:50:02

一、词语解释

1. 笑容可掬:形容满脸堆笑,神情自然轻松(多指刻意表现镇定)。

2. 骇然:惊讶、惊恐的样子。

二、情节概括

根据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 开端(第①段):司马懿率十五万大军兵临西城,诸葛亮兵力空虚,众官员惊慌失措。
  • 发展(第②段):诸葛亮临危施计,布置空城,自己登楼焚香操琴。
  • 高潮(第③④段):司马懿见空城疑有埋伏,下令退兵。
  • 结局(第⑤⑥段):诸葛亮解释计策成功原因,众官叹服。
  • 三、表现手法分析

    问题:第①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

    答案

  • 对比手法:通过“众官尽皆失色”与诸葛亮镇定自若的对比,烘托出形势的危急,突出西城兵力空虚的险境。
  • 四、诸葛亮的行为动机

    问题:诸葛亮为何不弃城逃走?为何敢用空城计?

    答案

    1. 不弃城:原文引用——“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兵力不足,逃必被擒)

    2. 用空城计:原文引用——“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利用司马懿多疑的性格)

    五、诸葛亮三次“笑”的分析

    1. 笑容可掬(第③段):故作轻松的笑,掩饰内心紧张,迷惑司马懿。

    2. 抚掌而笑(第⑤段):脱险后的释然之笑,心理活动为“司马懿果然中计”。

    3. 拍手大笑(第⑥段):胜利后的自豪之笑,暗含对司马懿的嘲讽。

    六、对比手法的作用

    1. 司马昭与司马懿的对比:司马昭质疑退兵,司马懿坚持判断,凸显司马懿的老谋深算与自负。

    2. 众官“骇然”与诸葛亮“笑”的对比:突出诸葛亮的沉着冷静与智慧超群。

    七、拓展题示例

    问题:再写出一个诸葛亮的故事,并说明喜欢的原因。

    示例

  • 故事名称:草船借箭
  • 原因:展现诸葛亮足智多谋,善用天时地利化解危机,体现“智谋胜于蛮力”的哲理。
  • 重点字词解释

    空城计阅读答案;空城计阅读答案小学五年级

    1. 旁若无人:形容态度自然,不把旁人放在眼里。

    2. 神鬼莫测:形容计谋高深,难以预料。

    以上答案结合了《空城计》课文的重点内容及常见考点,适合小学五年级学生理解。如需更详细的原文解析,可参考教材或相关阅读材料。

    空城计阅读答案;空城计阅读答案小学五年级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