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通过初读,学生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梳理情节脉络,明确“三次看菊花”的叙事线索。
2. 情感初探: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基调(如怀念、愧疚)和母亲形象的伟大无私。
3. 基础积累:掌握生字词(如“瘫痪”“憔悴”“诀别”),理解关键词语的语境含义。
二、教学重点
三、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2. 预习检测(8分钟)
3. 初读感知(20分钟)
(1)文章围绕什么事件展开?
(2)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从中看出她怎样的形象?
| 事件 | “我”的态度 | 母亲的表现 |
|||-|
| 第一次提议看菊花 | 暴躁拒绝 | 躲出去、偷偷听动静 |
| 第二次央求看菊花 | 厌烦同意 | 挡落叶、央求般神色 |
| 第三次与妹妹看菊花 | 平静接受,怀念母亲 | 临终嘱托“好好儿活” |
(1)为什么“怀念”发生在秋天?(联系母亲去世的时节与菊花的象征意义)
(2)能否将标题改为“母亲的怀念”或“菊花的怀念”?为什么?
4. 情感朗读,深化体验(10分钟)
5. 课堂小结与作业(2分钟)
四、设计亮点
1. 线索贯穿:以“三次看菊花”为叙事主线,帮助学生快速把握内容结构,同时为后续精读“细节描写”埋下伏笔。
2. 情感对比:通过表格对比母子态度变化,直观呈现“我”从绝望到醒悟、母亲从隐忍到牺牲的情感张力。
3. 跨文本联动:引入史铁生其他作品片段(如《我与地坛》),丰富学生对作者生死观与母爱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线索:三次看菊花
情感:怀念、愧疚、醒悟
母亲形象:隐忍、无私、坚强
关键词:好好儿活、悄悄地、挡、扑
通过板书强化核心内容与情感关键词,辅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