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理解答案
1. 选择题解析
题目:下列对这篇散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答案:A、B
A项错误:“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并未体现“孩子的无情”,而是通过环境描写反映母亲内心的失落感。孩子的疏离是成长的自然结果,而非冷漠。
B项错误:父亲将车停在窄巷边是因愧疚(“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体现父爱的深沉与隐忍,而非“虚荣心”。
2. 目送内容概述
作者围绕“目送”描写了以下场景:
儿子上小学第一天,背影消失在门内;
16岁儿子赴美交换,目送其通过安检;
21岁儿子等公交,背影被车流遮挡;
目送父亲的小货车离开大学;
父亲病重被护士推入病房;
火葬场目送父亲棺木入炉。
3. 情感与主题
对儿子的情感:牵挂、不舍、落寞(如“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对父亲的情感:痛楚、无奈(如“深深、深深地凝望”父亲的最后一眼);
主题:生命本质是离别与独立,亲情是“渐行渐远”的目送。
4. 题记“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的深意
生命中的成长与衰老需独立面对;
亲情的缘分是“目送背影”的过程;
接受离别是生命的必然,珍惜当下。
二、原文核心内容与赏析
1. 原文节选与结构
场景一:儿子华安上小学的离别(“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缀满果子”),象征成长与独立。
场景二:机场送别16岁的儿子(“他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表现母子疏离的无奈。
场景三:父亲用小货车送女儿报到(“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刻画父爱的隐忍与愧疚。
场景四:火葬场目送父亲(“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以冷峻意象表达生死之痛。
2. 艺术特色

对比手法:儿子幼时依赖与成年后的疏离对比,强化生命流逝的必然性。
象征与隐喻:邮筒象征母亲的孤独,棺木象征生命的终点,深化主题。
重复句式:“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强化对生命本质的哲思。
3. 主题升华
生命是“目送”与“被目送”的循环,如朱自清《背影》的延伸,但更强调三代人的情感纽带。
龙应台以细腻笔触揭示:爱是放手与守望,而非占有。
三、延伸思考
文化对比:与朱自清《背影》相比,《目送》更关注代际双向的离别(父母目送子女,子女目送父母)。
生命哲学:文中“不必追”蕴含东方禅意,呼应苏轼“人生如逆旅”的豁达。
如需完整原文,可参考龙应台散文集《目送》(三联书店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版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