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建国大业观后感、建国大业观后感

admin22025-07-22 00:40:01

历史长河中的抉择与信仰——《建国大业》观后感

《建国大业》以1945年抗战胜利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背景,通过波澜壮阔的历史叙事,展现了中国与各派、人民群众共同缔造新中国的艰辛历程。影片不仅是对一段峥嵘岁月的影像复刻,更是一曲关于信仰、团结与人民力量的赞歌。

一、历史叙事:宏大与细节的交织

影片以重庆谈判为起点,串联起双十协定签订、三大战役胜利、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等关键历史节点。其中两个场景尤为震撼人心:

1. 淮海战役胜利后的醉酒高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得知胜利后,醉饮高歌、喜极而泣。这一场景不仅展现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情感流露,更隐喻了革命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的蜕变。五次反围剿、长征雪山草地等苦难历程的回顾,将胜利的来之不易推向高潮。

2. 解放军夜宿上海街头:士兵们为不扰民而露宿马路,宋庆龄目睹后感慨“这就是胜利的原因”。这一细节凸显了人民军队的纪律性与“军民鱼水情”的深刻联系,印证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历史规律。

二、人物塑造:群像中的理想与挣扎

影片通过多线叙事,刻画了立体鲜活的历史人物:

电影建国大业观后感、建国大业观后感

  • 毛泽东的智慧与胸襟:从重庆谈判时的战略让步到邀请派共商国是,展现了“团结一切可团结力量”的政治智慧。即便面对的背信弃义,仍坚持以和平谈判争取民主建国的可能。
  • 蒋介石的悲情与局限:影片未将其简单脸谱化,而是通过蒋经国整顿金融失败、家族腐败等情节,揭示因背离人民利益、固守独裁统治而失势的必然性。蒋氏父子在政权崩塌前的对话,流露出历史洪流中的无力感。
  • 民主人士的觉醒:冯玉祥提白灯笼痛斥“世道太黑”、闻一多高呼“正义杀不完”,以及李济深、张澜等人历经艰险奔赴解放区,展现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对光明的追寻。
  • 三、主题升华:历史的镜鉴与现实的启示

    1. 民心向背决定历史走向

    在抗战胜利后本具民意基础,却因、金融失控(如金圆券崩溃导致物价飞涨)、镇压民主力量而失去支持。反观通过土地改革、统一战线凝聚民心,淮海战役中“百万支前民工的小车”成为人民力量的象征。

    2. 团结与多党合作的胜利

    影片重点呈现了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过程。从《五一宣言》号召建立联合,到新政协会议召开,各派与摒弃分歧、共商国是,体现了“和衷共济”的建国智慧。这种包容性政治遗产至今仍是中国制度的基石。

    3. “两个务必”的精神传承

    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务必保持谦虚谨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在影片中虽未直接展现,却贯穿于领导人言行中。毛泽东粗布棉衣、朱德与战士同甘共苦等细节,揭示了红色政权永葆生机的精神密码。

    四、当代回响:铭记与传承

    电影建国大业观后感、建国大业观后感

    作为新时代的观者,影片给予我们三重启示:

  • 珍视和平:新中国的诞生是千万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今天的繁荣背后,是战火中的牺牲与建设中的汗水。
  • 坚守初心:从“救国”到“强国”,“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未变。脱贫攻坚、抗击疫情等当代实践,正是这种初心的延续。
  • 青年担当:影片中青年学子投身革命的热情,映射出当代青年的责任——以知识报国,在科技、文化等领域续写“建国大业”。
  • 《建国大业》不仅是一部历史教科书,更是一面映照现实与未来的明镜。它告诉我们:一个政党的生命力源于对人民的忠诚,一个国家的强盛始于对团结的坚守。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我们当以史为鉴,将“不忘初心”的信念融入民族复兴的征程,让先辈的理想之火永燃不熄。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