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长河中的抉择与信仰——《建国大业》观后感
《建国大业》以1945年抗战胜利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背景,通过波澜壮阔的历史叙事,展现了中国与各派、人民群众共同缔造新中国的艰辛历程。影片不仅是对一段峥嵘岁月的影像复刻,更是一曲关于信仰、团结与人民力量的赞歌。
一、历史叙事:宏大与细节的交织
影片以重庆谈判为起点,串联起双十协定签订、三大战役胜利、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等关键历史节点。其中两个场景尤为震撼人心:
1. 淮海战役胜利后的醉酒高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得知胜利后,醉饮高歌、喜极而泣。这一场景不仅展现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情感流露,更隐喻了革命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的蜕变。五次反围剿、长征雪山草地等苦难历程的回顾,将胜利的来之不易推向高潮。
2. 解放军夜宿上海街头:士兵们为不扰民而露宿马路,宋庆龄目睹后感慨“这就是胜利的原因”。这一细节凸显了人民军队的纪律性与“军民鱼水情”的深刻联系,印证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历史规律。
二、人物塑造:群像中的理想与挣扎
影片通过多线叙事,刻画了立体鲜活的历史人物:
三、主题升华:历史的镜鉴与现实的启示
1. 民心向背决定历史走向
在抗战胜利后本具民意基础,却因、金融失控(如金圆券崩溃导致物价飞涨)、镇压民主力量而失去支持。反观通过土地改革、统一战线凝聚民心,淮海战役中“百万支前民工的小车”成为人民力量的象征。
2. 团结与多党合作的胜利
影片重点呈现了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过程。从《五一宣言》号召建立联合,到新政协会议召开,各派与摒弃分歧、共商国是,体现了“和衷共济”的建国智慧。这种包容性政治遗产至今仍是中国制度的基石。
3. “两个务必”的精神传承
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务必保持谦虚谨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在影片中虽未直接展现,却贯穿于领导人言行中。毛泽东粗布棉衣、朱德与战士同甘共苦等细节,揭示了红色政权永葆生机的精神密码。
四、当代回响:铭记与传承
作为新时代的观者,影片给予我们三重启示:
《建国大业》不仅是一部历史教科书,更是一面映照现实与未来的明镜。它告诉我们:一个政党的生命力源于对人民的忠诚,一个国家的强盛始于对团结的坚守。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我们当以史为鉴,将“不忘初心”的信念融入民族复兴的征程,让先辈的理想之火永燃不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