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雀说课稿_灰雀说课稿一等奖

admin22025-07-16 17:55:02

一、教材分析

《灰雀》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精读课文,通过列宁与男孩围绕灰雀展开的对话,展现列宁善解人意的教育智慧和男孩诚实知错的品质,渗透尊重生命、呵护童心的价值观。

  • 文本特点:采用明暗双线叙事,明线为灰雀失踪与回归,暗线为男孩的心理变化,语言描写细腻,人物情感含蓄深刻。
  • 单元定位:本单元主题为“美好品质”,旨在引导学生通过人物言行体会品质,与《小摄影师》《我不能失信》形成“名人故事”群文阅读。
  • 二、教学目标

    1. 语言能力

  • 会认“胸、脯”等10个生字,会写“郊、养”等12个生字,理解“婉转”“惹人喜爱”等词。
  • 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标点符号(如感叹号、省略号)的情感表达。
  • 2. 思维能力

  • 通过对比列宁与男孩的语言,推测人物心理,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如:“一定会飞回来!”与“可惜再也飞不回来”的潜台词)。
  • 3. 情感目标

    灰雀说课稿_灰雀说课稿一等奖

  • 感悟列宁“以爱育爱”的教育智慧,理解真正的爱是尊重与自由。
  • 三、教学重难点

  • 重点:分析列宁与男孩的对话,体会人物心理变化。
  • 难点:理解暗线中男孩从“心虚”到“悔改”的情感转折,以及列宁“不问而教”的智慧。
  • 四、教法与学法

    1. 情境教学法

  • 播放灰雀鸣叫音频,展示白桦树与灰雀的图片,创设案件推理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 2. 任务驱动法

  • 设计“灰雀失踪案”任务链,引导学生通过“观其行、听其言、猜其意”寻找线索。
  • 3. 对比阅读法

  • 对比列宁对灰雀的“呵护之爱”与男孩的“占有之爱”,深化主题理解。
  •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探案件

    1. 音频激趣:播放灰雀叫声,出示三只灰雀图片,描述其外形特点(胸脯粉红、深红),引出“深红胸脯灰雀失踪案”。

    2. 初读感知:快速默读,圈画时间、地点、人物,概括事件(灰雀失踪→列宁询问→男孩归还)。

    (二)精读对话,破解谜案

    1. 任务一:寻找“灰雀去哪了”的证据

  • 小组合作:从男孩的语言(如“没……我没看见”)、动作(低头)、标点(省略号)推测其心虚。
  • 教师点拨:引导关注“自言自语”“一定”等关键词,体会列宁的惋惜与男孩的愧疚。
  • 2. 任务二:分角色朗读,揣摩心理

  • 角色扮演:列宁(温和惋惜)与男孩(紧张→坚定),通过语气变化体会情感层次。
  • 创意补白:想象男孩“想说又不敢说”时的心理活动,写作练笔。
  • (三)思辨升华,感悟“真爱”

    1. 对比讨论

  • 列宁的“爱”是尊重自由,男孩的“爱”是占有束缚,哪种才是真正的爱?
  • 2. 主题延伸

    灰雀说课稿_灰雀说课稿一等奖

  • 联系生活:如何对待宠物或自然生物?渗透“爱护动物,敬畏生命”的价值观。
  • (四)拓展迁移,读写结合

    1. 小练笔:以“灰雀归来后”为题,续写列宁与男孩的第二次对话。

    2. 推荐阅读:拓展阅读《诚实的孩子》《列宁的故事》,深化名人品质认知。

    六、板书设计

    采用树状图与对比式板书,突出核心矛盾与主题:

    灰雀

    /

    列宁(爱=自由) → 男孩(爱=占有)

    /

    尊重与成长

    七、教学创新

  • 思辨性任务:通过“案件推理”将文本解读转化为逻辑训练,提升高阶思维。
  • 情感渗透:以“爱”的不同形式为切入点,实现德育与语文素养的融合。
  • 设计依据:综合多版本说课稿精华,融合情境教学、任务驱动等策略,紧扣语文核心素养,突出学生主体性与思维深度。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