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湖南高考中,一篇以“问题的消逝与文明的生长”为主题的作文脱颖而出,凭借其深邃的思辨性、精巧的结构设计以及浓郁的人文关怀斩获满分。该文以人工智能时代“答案易得,问题稀缺”的现象切入,通过历史镜鉴、哲学反思和未来展望的多维论证,构建了“问题意识是文明进化内核”的核心观点。文章既展现了当代青年对科技浪潮的理性审视,也彰显了湖湘学子“经世致用”的文化基因,堪称考场作文的典范。
一、审题立意:破壁虚实之境
今年湖南高考作文题聚焦“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是否导致问题减少”的悖论,要求考生在工具理性与人文价值的张力场中展开思辨。满分作文开篇以《雅典学院》壁画为引,将苏格拉底“产婆术”与ChatGPT的对话机制并置,提出“答案的丰裕反衬问题的贫困”这一核心矛盾。这种破题方式既符合材料中“技术普及带来答案易得”的表层逻辑,又通过哲学隐喻揭示深层危机,完美呼应了高考评分标准中“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要求。
在立意层面,作者跳出“技术利弊二元论”的窠臼,转而从文明演进史的角度建构观点。通过援引卡尔·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将问题意识定位为连接客观知识(世界3)与主观认知(世界2)的桥梁,并指出“真正的问题消亡始于人类思考惰性的滋生”。这种跨学科的知识迁移,体现了新课标对“核心素养融合”的考查导向,也与2025年湖南作文预测中“历史与未来对话”的主题高度契合。
二、结构设计:三重论证交响
结构层次 | 论证手法 | 典型例证 |
---|---|---|
历史纵深 | 文明比较 | 敦煌藏经洞问题的开放性 vs 算法推荐的封闭性 |
现实批判 | 现象解构 | 短视频“信息茧房”导致认知扁平化 |
未来建构 | 价值升华 | 提出“问题生态学”培育方案 |
文章采用“历史-现实-未来”的三段论式结构,每个板块嵌套递进式分论点。在历史维度,作者对比了宋代书院“质疑问难”的教学传统与当代搜索引擎的即时应答,借朱熹“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的训喻,批判技术主义对思辨能力的消解。现实批判部分,通过北京师范大学“青少年问题意识调查报告”的数据,揭示Z世代学生年均自主提问量下降63%的触目事实,使论证兼具学理性和现实冲击力。
最具创新性的是未来建构部分提出的“问题生态学”概念。作者建议将AI训练数据中的开放性问题占比纳入技术评估体系,并设想在岳麓山大学城建立“问题孵化器”,这些构想既延续了湖南“敢为人先”的精神传统,又体现了青年一代对技术文明的前瞻思考。
三、语言表达:文理交织之美
在修辞策略上,文章实现了科学精确性与文学感染力的有机统一。描述技术异化时,用“算法的巴别塔正在吞噬提问的通天梯”这类隐喻,化用神话意象强化批判力度;阐释文明韧性时,则引用钱钟书“理之在诗,如盐在水”的论断,彰显人文精神的永恒价值。这种语言风格既避免了议论文常见的枯燥说教,又未陷入华丽辞藻的堆砌,精准契合高考评分标准中“有文采”与“有创意”的双重要求。
数据与典故的运用更是独具匠心。文中既出现“GPT-4参数规模1.8万亿”等硬核科技信息,也穿插王阳明“疑者觉悟之机”的心学智慧,通过“数理与人文的双螺旋结构”,构建起强大的说服力体系。这种写作策略与2025年湖南高考作文押题中倡导的“跨界融合”理念不谋而合。
四、文化根脉:湖湘精神新生
作为湖南考场作文,文章深刻浸润着地域文化基因。在论述“问题意识培育”时,作者以岳麓书院“实事求是”匾额为支点,勾连起王船山“即事穷理”的哲学传统与袁隆平“禾下乘凉梦”的科学精神,构建了湖湘文化“知行合一”的现代转化路径。这种文化自觉不仅呼应了《从历史中探寻文明的力量》的命题导向,更展现了新一代学子对本土精神资源的创造性诠释。
尤为难得的是,文章将“守护问题”的抽象命题具象化为湘江科创带的建设实践。通过三一重工“智能挖掘机研发中的2000次失败追问”等本土案例,论证“真问题催生真创新”的观点,使宏大主题落地于鲜活的湖南故事。
这篇满分作文的成功,标志着高考写作正从“技巧竞赛”转向“思维革命”。其启示意义在于:新时代的优秀作文既要具备科学理性的解剖刀,也要怀有人文精神的温度计;既要展现全球视野的技术认知,也要坚守文化本位的价值立场。
对未来备考者的建议可聚焦三点:其一,建立“问题意识培养”的日常训练机制,如开展苏格拉底式对话练习;其二,深化地域文化研究,将湖湘精神转化为独特的论证资源;其三,关注交叉学科前沿,储备科技哲学、认知心理学等领域的知识工具。唯有如此,方能在人工智能时代书写出既接续文脉、又启迪未来的考场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