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龟虽寿

admin12025-07-16 02:55:02

一、 《渡荆门送别》——李白的壮游与乡思

1. 创作背景

此诗为李白青年时期(约24-26岁)首次出蜀漫游时所作,描绘了长江出三峡后荆门一带的壮阔景象,同时抒发对故乡的眷恋。诗中“送别”实为告别故乡,而非送别友人。

2. 名句与意境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以动态笔法展现长江从峡谷奔入平原的壮景,“随”“入”二字化静为动,凸显诗人对自然的敏锐感知与豪迈胸襟。
  •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通过浪漫想象,将月影比作天镜,云霞喻为海市蜃楼,展现天地辽阔与奇幻。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以拟人手法赋予江水深情,含蓄表达思乡之情。
  • 3. 争议与评价

  • 清代沈德潜认为诗题“送别”二字多余,因诗中并无传统送别之意。
  • 与杜甫“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对比:李白句侧重空间流动感,杜甫句更显沉郁苍劲,明代胡应麟称“杜诗骨力过之”。
  • 二、 《龟虽寿》——曹操的哲思与壮志

    1. 创作背景

    此诗为曹操晚年(53岁)所作,收录于《步出夏门行》。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胜利后,反思人生有限性与积极进取的关系。

    2. 核心思想

  •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以自然规律否定长生,强调生命的短暂与必然终结。
  •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借千里马喻志士,宣扬晚年仍应奋发有为的积极人生观。
  •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主张身心健康可延寿,体现对主观能动性的肯定。
  • 3. 文学地位

    渡荆门送别,龟虽寿

  • 开创“建安风骨”,以质朴语言传递慷慨情怀,打破汉代文风桎梏。
  • 南朝钟嵘评其“古直少文采”,但后世如刘熙载赞其“气雄力坚,笼罩一切”。
  • 三、 两诗对比与文学价值

    | 维度 | 《渡荆门送别》 | 《龟虽寿》 |

    |-|--|-|

    | 主题 | 自然壮景与乡愁 | 生命哲思与进取精神 |

    | 情感基调 | 青春豪迈中隐含柔情 | 晚年深沉中迸发激昂 |

    | 艺术手法 | 浪漫想象与动态写景 | 哲理思辨与象征比喻 |

    渡荆门送别,龟虽寿

    | 语言风格 | 飘逸灵动(如“飞天镜”“结海楼”) | 简练刚健(如“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

    | 结构形式 | 五言律诗,工整对仗 | 四言乐府,自由咏叹 |

    四、 总结

  • 李白诗以山水寄情,展现青年诗人的浪漫与乡思,是中国山水诗的典范。
  • 曹操诗以哲理明志,打破汉代文学桎梏,成为建安文学的标志性作品。
  • 两诗虽题材迥异,但均以独特视角展现诗人对生命、自然与理想的深刻思考,成为唐诗与汉魏诗歌的经典代表。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