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古诗意思全解,清明原文翻译注释

admin22025-07-14 22:00:02

原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连绵飘洒,路上羁旅行人神情凄迷、愁绪万千。

询问何处有酒家可暂避风雨?牧童笑而不答,只遥指远处杏花盛开的村庄。

清明古诗意思全解,清明原文翻译注释

(综合自)

注释

1.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4月5日前后,既是自然节气,也是传统扫墓、踏青的节日。

2. 雨纷纷:形容春雨细密绵长,渲染出朦胧凄迷的意境,同时暗喻行人内心的纷乱愁绪。

3. 欲断魂:极言伤感之深,“魂”指精神或情绪,此处形容行人因孤身在外、触景伤情而近乎失魂落魄的状态。

4. 杏花村:一说为安徽池州贵池的杏花村,一说为泛指杏花盛开的村落,后世多以此命名酒家。

赏析

1.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 首句“雨纷纷”既写春雨的细密,又隐喻行人内心的纷乱,形成“凄迷之美”的意境。
  • 次句“欲断魂”深化情感,点明清明本应家人团聚或祭扫,而行人孤身漂泊,更添愁绪。
  • 2. 结构精巧,含蓄深远

  • 后两句以“借问”引出牧童的“遥指”,未直接回答,却以动作暗示酒家的存在,留下想象空间。
  • “杏花村”的意象兼具视觉美(红杏点缀)和象征性(希望与慰藉),呼应清明时节的生机与哀思。
  • 3. 语言质朴,意蕴悠长

  • 全诗无生僻字或典故,以白描手法勾勒画面,音节和谐自然,情感真挚。
  • 结尾戛然而止,余韵邈然,如“杏帘在望”(《红楼梦》典故)般引发读者对后续情节的遐想。
  • 创作背景与争议

    1. 创作时间:此诗可能作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杜牧任池州刺史期间,途经杏花村有感而发。

    2. 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南宋《锦绣万花谷》,但杜牧文集未收录,学界对其作者身份存疑。

    3. 杏花村考证:一说为池州地名,因杜牧曾在此任职;另一说为泛指,体现诗歌的虚实结合。

    文化内涵

  • 清明兼具自然节气与人文节日的双重意义,诗中融合了自然景象(雨、杏花)、民俗活动(祭扫)及个人情感,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生命哲思。
  • “行人”的孤独与“牧童”的悠然形成对比,暗喻人生困境与精神解脱的辩证关系。
  • 延伸阅读

    1. 王禹偁《清明》:“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聚焦清贫文人的读书之乐。

    2. 黄庭坚《清明》:“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借典故批判社会不公,表达虚无之叹。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