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连绵飘洒,路上羁旅行人神情凄迷、愁绪万千。
询问何处有酒家可暂避风雨?牧童笑而不答,只遥指远处杏花盛开的村庄。
(综合自)
注释
1.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4月5日前后,既是自然节气,也是传统扫墓、踏青的节日。
2. 雨纷纷:形容春雨细密绵长,渲染出朦胧凄迷的意境,同时暗喻行人内心的纷乱愁绪。
3. 欲断魂:极言伤感之深,“魂”指精神或情绪,此处形容行人因孤身在外、触景伤情而近乎失魂落魄的状态。
4. 杏花村:一说为安徽池州贵池的杏花村,一说为泛指杏花盛开的村落,后世多以此命名酒家。
赏析
1.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 结构精巧,含蓄深远
3. 语言质朴,意蕴悠长
创作背景与争议
1. 创作时间:此诗可能作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杜牧任池州刺史期间,途经杏花村有感而发。
2. 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南宋《锦绣万花谷》,但杜牧文集未收录,学界对其作者身份存疑。
3. 杏花村考证:一说为池州地名,因杜牧曾在此任职;另一说为泛指,体现诗歌的虚实结合。
文化内涵
延伸阅读
1. 王禹偁《清明》:“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聚焦清贫文人的读书之乐。
2. 黄庭坚《清明》:“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借典故批判社会不公,表达虚无之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