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类材料作文通过虚构的故事隐喻现实哲理,其审题需兼顾文学性与思辨性。以下从审题原则、方法步骤、常见误区及实例分析等方面系统
一、寓言类材料的特点与审题原则
1. 文体特点:
2. 审题原则:
二、审题步骤与方法
1. 步骤分解:
寻找材料中议论性或总结性语句。如“即使是井底之蛙,也有独特见解”直接点明尊重多元观点。
列出所有陈述对象及其行为结果。例如“兔子学游泳”中,野鸭强调努力,青蛙主张扬长,仙鹤提倡因材施教,由此可析出教育理念的对比。
追问“为什么产生此结果”。如“沙粒变珍珠”的因果链:被忽视→改变形态→被重视→得出“价值需主动突破”的论点。
将寓意映射至社会现象。例如“乌鸦投石入井”讽刺机械套用经验,可联系教育僵化或创新困境。
2. 多角度审题示例:
三、常见误区与避坑指南
1. 误区:
2. 应对策略:
四、实例解析:2020年高考模拟题
材料:哲学教授称“建筑必从底层建”,青蛙反问“打井是否从底层开始”,教授哑口无言,动物赞青蛙有见解。
1. 关键句:“即使是井底之蛙,也有独特见解”→ 强调视角多元与尊重差异;
2. 角色分析:教授(理论脱离实际)、青蛙(挑战权威)、动物(集体反思);
3. 立意选择:
寓言类作文审题需融合文学解读与逻辑分析:
1. 核心能力:隐喻解析、因果推理、现实映射;
2. 高分关键:选择与材料契合度高、社会关联性强、论述层次分明的立意;
3. 训练建议:多分析经典寓言(如伊索、庄子),结合时事练习迁移(如“内卷”对应“沙丁鱼竞争”)。
通过系统训练,学生可逐步掌握从“故事表层”到“哲理内核”的审题能力,在考场中快速锁定高分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