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两篇经典作品的全国优质课一等奖教案设计要点,结合多个获奖教案资源整理而成:
一、《孔雀东南飞》优质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文学文化理解
掌握汉乐府诗歌特征及“乐府双璧”的文学地位(《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并列)。
分析悲剧根源,理解封建礼教对爱情的摧残及浪漫主义手法(如“化鸟”结局的象征意义)。
2. 语言与思辨能力
重点学习偏义复词(如“公姥”“作息”)、一词多义(如“相”“谢”)及古今异义词(如“自由”“交通”)。
通过人物对话分析性格特征,如刘兰芝的刚强自尊、焦仲卿的隐忍反抗。
3. 情感与价值观
探讨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引导学生反思封建家长制对个体的压迫。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人物形象分析(刘兰芝与焦母的对立)、悲剧的社会根源。
难点:理解诗歌的铺陈手法(如兰芝辞别时的服饰描写)及浪漫主义结尾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情境导入
播放歌曲《孔雀东南飞》片段,营造悲情氛围,引发学生对爱情悲剧的共情。
2. 文本探究
情节梳理:分“兰芝被遣—夫妻誓别—抗婚殉情—化鸟合葬”四阶段,绘制情节导图。
语言品析:
对比焦母“此妇无礼节”的指控与兰芝“奉事循公姥”的自述,揭示封建礼教的虚伪性。
讨论“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的动作描写,分析兰芝以死抗争的决绝。
3. 深度讨论
悲剧根源探究:从“七出之条”切入,探讨封建对女性命运的操控。
拓展对比:联系《梁祝》《钗头凤》等作品,理解古典悲剧的共性。
4. 作业设计
改写结局:假设兰芝未殉情,续写她在封建社会的可能命运,培养批判性思维。
二、《木兰诗》优质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文学与语言基础
掌握北朝民歌特点及“乐府双璧”的文学地位,理解叙事诗的详略艺术(详写出征准备与归家,略写战场厮杀)。
学习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及关键字词(如“帖花黄”的古今异义)。
2. 思辨与价值观
分析木兰形象的双重性:既是巾帼英雄,又是重情孝亲的普通女性。
探讨“谁说女子不如男”的性别平等主题,联系现代社会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叙事结构的详略安排及人物形象的多面性。
难点:理解木兰“不用尚书郎”的选择背后的孝道与淡泊。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激趣导入
提问“木兰是男是女?为何代父从军?”,引发学生对故事背景的兴趣。
2. 文本解析
复述故事:以“代父从军—征战十年—辞官归乡”为主线,梳理情节。
语言赏析:
分析“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夸张手法,感受战场环境的艰苦。
对比“当窗理云鬓”与“对镜帖花黄”,体会木兰恢复女儿身的喜悦。
3. 主题升华

分组辩论:木兰的“英雄气”与“女儿情”哪个更值得赞美?
联系现实:现代女性如何平衡家庭与社会角色?
4. 创意作业
创作木兰日记:以第一人称视角描写“替父从军”的心路历程。
三、优质课设计亮点
1. 跨文本对比:将《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对比,分析乐府诗的叙事差异与主题共性。
2. 多媒体融合:使用影视片段(如动画《花木兰》)、古风音乐增强课堂感染力。
3. 批判性思维:通过改写结局、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超越文本进行思辨。
以上教案整合了全国优质课一等奖的设计思路,如需完整课件或教学实录,可参考网页提供的详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