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扫尘(腊月廿三/廿四)
由来:起源于古代除疫宗教仪式,后演变为年终大扫除,寓意“除晦迎祥”。北方称“扫房”,南方称“掸尘”。
寓意:扫除旧年晦气,迎接新年福气,象征辞旧布新、家庭和睦。
2. 贴春联与福字
由来:春联源于周代的桃符,古人用桃木刻神荼、郁垒之名驱鬼;宋代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吉祥诗句,后演变为红纸春联。
寓意:红纸春联象征喜庆吉祥,倒贴“福”字寓意“福到”。
3. 年夜饭与守岁
由来:除夕夜全家团聚吃年夜饭,源于古代躲避“年兽”的传说;守岁习俗始于南北朝,通宵灯火象征驱邪迎吉。
寓意:年夜饭象征团圆和睦,饺子形似元宝寓意“招财进宝”;守岁寓意守住财富、延寿祈福。
4. 压岁钱
由来:古代用铜钱驱“祟”妖,后演变为红包装钱,长辈赠晚辈以辟邪。
寓意:压住邪祟,保佑孩童平安健康,传递长辈的祝福。
5. 燃放爆竹
由来:最初烧竹爆响以驱“年兽”,发明后演变为鞭炮。
寓意:除旧迎新,驱赶邪祟,增添节日喜庆。
6. 舞龙舞狮与庙会

由来:舞龙源于对龙的图腾崇拜,舞狮象征勇猛驱邪;庙会由祭祀活动演变而来,融合市集与娱乐。
寓意:祈求风调雨顺、吉祥如意,庙会则承载民间文化与经济交流。
二、春节俗语与成语的寓意
1. 民间俗语
“三亲不走,两礼不回”
三亲:借钱不还的亲戚、富而不助的亲戚、病中需静养的亲人,寓意“避纠葛、保和谐”。
两礼:晚辈赠礼无需回礼(重情不重物)、双数礼物(象征吉祥成双)。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豆腐谐音“兜福”,寓意来年福气充盈。
2. 传统成语

招财进宝:象征财富汇聚,常用于春联或装饰。
恭贺新禧:表达新年祝福,寓意吉祥幸福。
步步高升:年糕的谐音象征事业与生活进步。
年年有余:年夜饭必备鱼,谐音“余”,象征富足。
三、文化内涵与地域差异
核心精神:团圆、和谐、祈福,承载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祖先的追思。
南北差异:北方以饺子为主食,南方偏爱年糕、汤圆;北方庙会以冰灯为特色,南方如广东“行花街”、福建“拜天公”。
少数民族特色:藏族过藏历新年,壮族制五色糯米饭,傣族泼水祈福。
通过以上习俗与俗语,春节不仅是中国人的情感纽带,更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如需了解更多细节,可参考具体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