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明礼仪三字经
1. 基本行为规范
尊老爱幼:上尊老,下爱幼,尊师长,孝父母。
待人接物:见师长,要行礼;父母言,要听从;与邻里,要和睦。
集体意识:公益事,抢在前;集体事,勇承担。
(引自网页1、网页38)
2. 仪表与个人卫生
整洁得体:穿衣服,要整洁;勤刷牙,常洗澡;头常洗,发常理。
举止文明:立和行,要稳健;一举手,要文雅。
(引自网页1、网页61)
3. 交际礼仪
诚信待人:与人处,讲信用;不欺小,不恃强。
做客与待客:有客来,起身迎;访亲友,轻敲门;乘车船,不抢座。
(引自网页1、网页18)
4. 校园礼仪
课堂规范:预备铃响速入座,上下楼靠右行,排队快站成线。
文明用语:会使用,文明语;遇来宾,要知礼。
(结合网页10、网页44)
二、文明礼仪经典句子
1. 传统智慧
孔子:“不学礼,无以立。”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礼记》:“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2. 现代诠释
社会和谐:文明礼仪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谦逊有礼的举止如春风般温暖人心。
个人修养:礼仪并非外在形式,而是内心的真诚与善良;一句礼貌的问候,如同阳光般温暖人心。
公共责任:遵守交通规则,文明出行;尊重他人隐私,维护社会和谐。
3. 实践倡导
细节体现:文明是路上相遇的微笑,是自觉将垃圾入箱的举动,是公共场所的轻声细语。
校园文化:“起床早,穿戴好;早到校,先读书”——通过三字经培养孩子的日常规范。
三、延伸思考
1. 礼仪的现代意义
文明礼仪不仅是传统美德,更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如网页24提到,礼仪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能化解矛盾、促进理解。
2. 教育实践

学校通过三字经、文明班级评选等活动,将礼仪教育融入生活,如九江儒林二小通过《一日常规》显著减少不文明行为。
如需更完整的三字经文本或句子合集,可参考网页1、网页38及网页57的详细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