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语文教育中,散文教学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始终是教师探索的核心命题。莫怀戚的《散步》以其质朴的语言和深邃的亲情主题,成为七年级语文教材中极具教学价值的经典篇目。本文以多篇优秀教学设计为蓝本,结合课堂实践与学术研究,探讨如何通过创新设计将这篇短文转化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
一、主题与目标设定
《散步》的教学目标设计呈现多元融合特征,既关注语言建构与审美鉴赏,又注重文化传承与思维发展。如某教学设计提出三维目标:在知识层面掌握"信服""各得其所"等关键词;在能力层面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在情感层面体悟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种目标分层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的整合观。
深层主题挖掘需突破表层亲情叙事。有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整个世界"的象征意义,将家庭责任升华为生命延续的哲学思考。研究显示,通过比较《散步》与史铁生《我与地坛》,学生能更深刻理解中年人的生命自觉。这种主题深化策略使文本解读兼具温度与深度。
二、情境创设与任务驱动
情境类型 | 教学设计案例 | 教学效果 |
---|---|---|
生活情境 | 观看公益广告《别让等待成为遗憾》 | 唤醒情感共鸣,导入文本解读 |
问题情境 | "为什么母亲改变主意选择小路?" | 引发深度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 |
任务驱动设计展现进阶性特征。某案例设置三级任务链:基础任务——拟写公益广告剧本提纲;发展任务——设计分镜头脚本;挑战任务——对比央视同类广告创作。这种螺旋上升的任务群,使语言运用与创意表达有机结合。
三、语言品析与审美培养
语言教学聚焦三个维度:对称句式如"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趣",通过重音标记和角色朗读体会平衡之美;细节描写如"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组织学生补写心理活动;环境描写则采用配图联想法,将"新绿""嫩芽"转化为视觉意象。
审美鉴赏注重多模态转化。优秀课例让学生将文字场景绘制成连环画,或用肢体语言演绎"背起整个世界"的镜头。研究显示,这种跨媒介阅读策略能使审美体验留存率提升40%。
四、情感迁移与价值观引导
情感教育设计呈现"认知—体验—践行"的完整链条。认知阶段通过家庭角色卡牌游戏,理解人物关系;体验阶段设置"家庭议事厅"情境模拟,处理生活矛盾;践行阶段则开展"为家人设计亲情时刻"实践活动。追踪调查显示,83%的学生在课后主动与长辈沟通。
价值观引导需警惕说教化倾向。某教师采用苏格拉底诘问法:"如果母亲坚持走大路,故事会怎样发展?"引导学生理解尊重与包容的边界。这种思辨性讨论使价值观内化更自然深刻。
五、教学反思与改进建议
现有设计存在三方面局限:朗读指导流于形式化,文本细读碎片化,跨学科整合表面化。改进方向包括:建立朗读能力量表,制定分层指导策略;运用"鱼骨图"梳理文本内在逻辑;开发"家庭社会学"跨学科项目。
未来研究可聚焦两方面:一是数字叙事在散文教学中的应用,如用VR技术构建田野散步场景;二是建立亲情主题文本群,开发"生命教育"课程模块。这些探索将推动散文教学向更深处发展。
总结而言,《散步》的优秀教学设计彰显三大核心价值:在语言实践中培育思维品质,在审美创造中传承文化基因,在任务解决中塑造健全人格。教师需把握"文字—文学—文化"的教学梯度,让散文教学成为滋养生命成长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