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综合多份教科室及教研室工作计划模板整理的核心要点与安排,适用于高校及中小学场景,可根据实际需求调整:
一、指导思想
以“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深化课程改革,推进校本研修与课题研究,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构建科研引领、教研支撑、教学实践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重点落实“双减”政策与高效课堂建设。
二、工作目标
1. 教学常规优化
规范教学流程,确保教案、作业批改、辅导等环节达标率100%。
落实“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的课堂教学改革,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2. 教师专业发展
完成教师继续教育年度培训(≥50学时),培养青年骨干教师,落实“青蓝工程”“名师工程”。
组织教师技能竞赛(如教学能手赛、课件设计赛),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
3. 科研与课题管理
推动省市级课题申报与研究,确保“组组有课题,人人有任务”,定期开展课题中期检查与成果推广。
鼓励教师发表论文,力争年度省级以上发表量提升20%。
4. 课程建设与评价改革
开发校本课程(如传统文化、学科拓展课程),推进“三学”课改项目,优化课程评价体系。
探索“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与考试管理,减轻学生负担。
三、重点工作安排
(一)常规教学管理
1. 开学准备
审核教师教学大纲、教案及教学进度表,开学两周内完成首次教案检查。
2. 过程督导
每月抽查教学常规(听课记录、作业批改),期中、期末组织教学大检查,结果纳入考核。
3. 质量监测
组织月考、期中/期末考试,推进学业质量分析反馈,优化命题与阅卷流程。
(二)教师队伍建设
1. 分层培训
新教师:岗前培训+跟踪听课,每学期汇报课≥1次。
骨干教师:开设示范课,承担课题研究,参与送教下乡。
全员培训:结合“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开展新课标、新教材专题研讨。
2. 科研能力提升
每月组织教研组专题学习(如课堂设计、学生评价),鼓励跨校联合教研。
每学期举办1次学术讲座,推广优质教学案例。
(三)科研与课题管理
1. 课题推进
制定课题年度计划,每月召开课题组例会,每学期提交进展报告。
重点支持省级课题(如《药理学》申报省级精品课程)。
2. 成果转化
组织论文评选、教学成果展,推荐优秀成果参加市级以上评比。
(四)课程与评价改革
1. 校本课程开发
成立课程开发小组,重点打造传统文化类课程,试行“一生一题”实践项目。
2. 评价体系优化

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引入学生评教、家长满意度调查,权重占比30%。
四、时间节点(参考)
3-4月:开学检查、新教师培训、课题申报启动。
5-6月:期中考试、教学视导、校本课程阶段性验收。
9-10月:教师技能竞赛、示范课展示、课题中期评估。
11-12月:期末质量监测、年度教研总结、制定下年度计划。
五、注意事项
1. 动态调整:结合政策变化(如“双减”深化)灵活调整教研重点。
2. 资源整合:利用集团化办学优势共享教研资源,避免重复劳动。
3. 档案管理:规范教研活动记录、课题资料存档,确保可追溯性。
引用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