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期探索与历史背景
1. 民国时期的尝试
1931年,教育家邰爽秋、程其保等人首次倡议将6月6日定为教师节,旨在改善教师待遇,但未获官方正式承认。
1939年,改定孔子诞辰日(8月27日)为教师节,但因社会动荡未能普及。
2.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变动
1951年,教育部宣布将“五一劳动节”同时作为教师节,但因缺乏行业特色,实际效果不佳。
二、改革开放后的推动与确立

1. 1981年政协委员的提案
1981年3月,中国民主促进会的17位政协委员(包括叶圣陶、雷洁琼等)联名提交提案,建议设立教师节,强调教师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提案提出后,教育部和全国教育工会开始研究具体方案。
2. 日期选择的争议与讨论

冰心建议定在春季,叶圣陶则主张开学日以强化尊师氛围。
1984年,北京师范大学王梓坤等学者提议9月为“尊师重教月”,最终综合各方意见选定9月10日,因新学年开始便于组织活动,且避开国庆假期。
3. 立法通过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决议,正式将9月10日定为教师节。
首个教师节于1985年9月10日举办,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盛大庆祝活动,全国表彰优秀教师。
三、设立意义与社会影响
1. 提升教师地位
教师节的设立旨在扭转“文革”后教师社会地位低下的局面,通过立法和节日庆典强化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
2. 文化与教育的象征
教师节不仅是行业性节日,更成为国家重视教育、尊重知识分子的象征,推动全民关注教育发展。
3. 国际对比
中国教师节为9月10日,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定的“世界教师日”为10月5日,两者并存但意义不同。
四、争议与后续调整
日期争议:2013年曾提议将教师节改为孔子诞辰日(9月28日),但因开学初期活动便利性等因素未获通过。
文化传承:部分学者呼吁以传统节日形式深化教师节的文化内涵,如结合孔子教育思想。
中国9月10日教师节的诞生是教育界与社会各界长期努力的结果,既是对历史的传承,也是对教师贡献的肯定。其设立过程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成为弘扬尊师传统、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