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综合多个优质教学资源整理而成的《故都的秋》一等奖教案设计思路,涵盖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及创新点:
一、教学目标
1. 语言建构与运用
通过品读文本,掌握“清、静、悲凉”的秋景特点,学习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赏析文中冷色调语言(如“碧天”“蓝朵”“青布”)及以声衬静(如“驯鸽飞声”“秋蝉残鸣”)的描写技巧。
2. 思维发展与提升
探究作者在“悲凉”秋景中蕴含的深沉情感,理解“悲凉即颂歌”的辩证审美观。
3. 审美鉴赏与创造
通过五幅秋景图(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的赏析,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意境美。
4. 文化传承与理解
结合时代背景,感悟郁达夫对故都的眷恋与生命意识,理解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清、静、悲凉”的秋景特征,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难点:理解作者以“悲凉”为美的独特审美意趣及深层生命意识。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情境导入(3分钟)
视频/诗词导入:播放北平秋景视频或诵读王维、杜甫的秋日诗句,引出“不同人心中的秋”主题,提问:“郁达夫笔下的秋有何独特之处?”
文题解读:探讨“故都”与“北平”的差异,感知标题中隐含的历史沧桑感。
2. 整体感知(10分钟)
初读文本:学生速读,勾画描写秋景的段落,概括五幅画面并拟小标题(如“秋晨静观图”“秋槐落蕊图”)。
文眼提炼:找出“清、静、悲凉”的核心句,讨论“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语序不可调换的原因。
3. 深入研读(25分钟)
活动一:镜头设计
以“电视散文拍摄”为任务,分组分析五幅秋景图的画面色调、声音设计及情感表达:
秋院图:冷色调(碧天、蓝朵)、静中有声(驯鸽飞声),体现孤独感。
秋槐图:触觉细腻(落蕊“极细极软”),视觉清寂(扫帚丝纹),暗含生命流逝的落寞。
秋蝉残鸣:以“衰弱”“残声”象征生命的衰微,强化悲凉意境。
活动二:辩论探究
辩题:“本文是悲秋还是颂秋?”
正方:引用“愿折寿留秋”句,强调眷恋之情。
反方:从“破屋”“残蝉”等意象分析悲凉基调,结合时代背景(1934年战乱流离)解读忧思。
教师总结:悲凉是郁达夫对故都秋景的审美升华,亦是乱世文人的生命咏叹。
4. 拓展延伸(7分钟)
对比阅读:联系朱自清《荷塘月色》、老舍《北平的秋》,分析不同作家笔下的秋景与心境差异。
文化思考:讨论中国文人“以悲为美”的传统(如杜甫《登高》),理解“悲凉”的文化内涵。
5. 作业设计(5分钟)
写作任务:以“故乡的四季”为题,运用情景交融手法描写某一季节,200字左右。
拓展阅读:推荐郁达夫《北平的四季》,深化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四、教学创新点

1. 任务驱动:以“电视散文拍摄”情境贯穿课堂,增强学生参与感。
2. 辩证思维:通过辩论活动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文本,打破单一结论。
3. 跨媒介融合:结合视频、音频资源,营造沉浸式审美体验。
五、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 郁达夫
清 —— 碧天、蓝朵、青布(冷色调)
静 —— 驯鸽飞声、落蕊无声(以声衬静)
悲凉 —— 破屋、残蝉、秋雨话凉(生命咏叹)
核心:以悲为美,情景交融
参考资料
网页1、11、17、25、44、52等提供的情景分析及活动设计。
网页67、68、72的市级教案框架及多媒体运用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