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秋月》苏轼;中秋月 其一

admin22025-05-20 16:20:04

苏轼的《中秋月》全名为《阳关曲·中秋月》,是一首借中秋月色抒写人生聚散无常与宦途漂泊之感的佳作。此诗作于熙宁十年(1077年)中秋,苏轼时任徐州知州,与阔别七年的胞弟苏辙短暂相聚后共赏明月,既感怀团圆之喜,又暗含离别之忧。全诗如下: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一、诗歌解析与赏析

1. 前两句写景:月光澄澈,天地空明

  • “暮云收尽溢清寒”:傍晚的云层散尽,天地间满溢清冷的月光。“溢”字以水流之势形容月光倾泻,既突出中秋月光的充盈,又暗含凉意,营造出静谧清寒的意境。
  • “银汉无声转玉盘”:银河无声流转,明月如白玉盘般悬挂天际。此处“转”字赋予月亮动态之美,而“无声”反衬宇宙的浩瀚寂寥,以动衬静,凸显中秋夜的澄澈空灵。
  • 2. 后两句抒情:人生无常,聚散难期

    古诗《中秋月》苏轼;中秋月 其一

  • “此生此夜不长好”:直抒对美好易逝的感慨。苏轼与苏辙兄弟团聚实属难得,但欢聚终将结束,暗含对宦海沉浮、身不由己的无奈。
  • “明月明年何处看”:以问句收尾,表达对未来的迷茫与漂泊之叹。明年的中秋身在何方?能否再与亲人共赏明月?此句既是对个人命运的叩问,也是对人生离合的哲学思考。
  • 二、艺术特色与情感内核

    1. 巧用意象与比喻

  • “玉盘”喻月,化用李白诗句,突出月光的皎洁圆润;“银汉无声”则以银河的静谧反衬人间的喧嚣,深化宇宙永恒与人生短暂的对比。
  • 动静结合:暮云收散的动态与银河无声的静态交织,营造出中秋夜既清冷又灵动的画面。
  • 2. 对仗工整,哲思深远

  • “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形成时间与空间的对照,以“不长好”与“何处看”的否定与疑问,强化人生无常的怅惘。
  • 苏轼并未沉溺于伤感,而是以豁达心态面对现实。如他在《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辩证观,此诗亦暗含“珍惜当下”的积极态度。
  • 3. 创作背景与情感张力

    古诗《中秋月》苏轼;中秋月 其一

  • 此诗作于苏轼与苏辙久别重逢之际,却因苏辙即将赴任而短暂相聚。兄弟情谊与政治动荡交织,使诗中“乐景”与“哀情”形成强烈反差。
  • 苏轼借月抒怀,既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亦折射出宋代文人在宦途漂泊中的普遍困境。
  • 三、后世评价与文学地位

  • 杨万里赞此诗“四句皆好”,称其“句少而难工”却能情景交融、哲理深邃。
  • 此诗被收入《千家诗》,成为中秋题材的经典之作。其语言清丽、意境高远,展现了苏轼“豪放中见细腻”的诗风。
  • 苏轼的《中秋月》以简练笔墨勾勒中秋月色的空灵之美,又以深沉哲思道尽人生聚散的永恒命题。诗中既有对亲情团圆的珍视,也有对命运无常的坦然,体现了苏轼“超然物外”的豁达与“心系人间”的深情,堪称宋代咏月诗的典范。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