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纪念屈原的哀思
《和端午》张耒:“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端午》文天祥:“人命草头露,荣华风过尔。唯有烈士心,不随水俱逝。”
《五月五日》梅尧臣:“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2. 描绘龙舟竞渡的热烈
《竞渡歌》张建封:“鼓声劈浪鸣千雷,两龙跃出浮水来。”
《喜迁莺》黄裳:“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
《竞渡诗》卢肇:“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3. 描写粽香与习俗
《乙卯重五诗》陆游:“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渔家傲》欧阳修:“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浣溪沙·端午》苏轼:“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4. 节令风物与感怀
《端午日》殷尧藩:“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小重山·端午》舒頔:“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端午即事》文天祥:“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关于端午节的俗语
1. 养生与避邪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北方习俗,艾草驱邪。
“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强调艾草的重要性。
“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山东)。
2. 天气与农事

“未食五月粽,寒衣不可送”(福建、广东):端午节后天气仍可能转冷。
“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旱”(山西):祈求端午晴天。
“端午请菩萨,端六发乌贼”(江浙):渔民祈愿平安。
3. 饮食与习俗
“竹叶包沙母——假壮(粽)”(潮汕):讽刺虚张声势。
“老妈宫粽球——食定正知”(潮汕):强调亲身体验。
“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桃、初五划龙舟”(福建):节日活动序列。
4. 趣味与警示

“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北方):连动物也避忌端午。
“蛤蟆蝌蚪躲端午”:隐喻人与自然的呼应。
总结:端午节的诗句多围绕屈原、龙舟、粽艾展开,兼具家国情怀与民俗风情;俗语则凝练民间智慧,反映避邪、农事、饮食等生活经验。更多内容可参考古籍或地方民俗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