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目标,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指引,也是实现社会整体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石。党的十八大将这四个维度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标志着我国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从经济基础到政治制度,从文化内核到生态,这四个价值目标共同构成了新时代社会建设的四维坐标,为破解发展难题、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价值遵循。
一、富强:社会发展的物质根基
富强作为国家层面的首要价值目标,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千年夙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我国GDP总量突破126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这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富强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的增长,更在于发展质量的提升。当前我国正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升级,2023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1%,展现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富强的本质要求。202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2.45:1,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5%以上,这些数据印证了发展成果的普惠性。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西部地区人均GDP仅为东部地区的68%。这要求我们既要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调节功能,通过东西部协作、转移支付等机制缩小发展差距,真正实现"国富民强"的价值追求。
二、民主:政治文明的现代转型
民主形式 | 实践创新 | 典型案例 |
---|---|---|
选举民主 | 县乡人大代表直选 | 浙江"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 |
协商民主 | 基层议事协商平台 | 北京"小巷管家"社区治理模式 |
网络民主 | 门户网站互动 | "我向总理说句话"网民建言征集 |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创新正在重塑中国政治生态。202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设立32个基层立法联系点,累计征集意见1.2万余条,充分证明民主不是装饰品而是真切的制度设计。这种"接地气"的民主形式,既继承了"民惟邦本"的传统政治智慧,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
三、文明:精神家园的当代建构
文明建设正经历从器物层面向价值层面的跃升。2024年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深入推进,1372家博物馆完成数字化改造,文化新业态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3%。但比数据更重要的是文化认同的强化,近年《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现象级节目热播,折射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成功实践。这种文化自信的建立,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深层精神动力。
面对多元文化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调查显示,90后、00后群体中84%认同"友善、诚信"等价值准则。但网络空间的价值观冲突仍待疏导,这要求我们构建"传统-现代"的价值对话机制。清华大学吴潜涛教授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成为文化创新的"定盘星",既要保持开放包容,又要坚守价值底线。
四、和谐:社会关系的理想形态
和谐社会建设正从理念走向制度创新。2025年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实施后,环境公益诉讼案件同比增长37%,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日趋完善。在社会治理领域,"枫桥经验"数字化升级版在85%区县推广应用,矛盾纠纷化解率提升至96.8%。这些实践表明,和谐不仅是价值目标,更是可操作的治理艺术。
利益协调机制的创新正在重塑社会关系。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2024年全国建立8000个"劳动者驿站",提供职业培训和法律援助。这种柔性治理方式,既维护了社会公平,又激发了市场活力。正如中央政策研究室的研究指出,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平衡"活力与秩序"的关系,在动态发展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和谐。
五、价值协同与发展前瞻
四个价值目标的协同效应正在显现。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经济特区制度创新(富强)与港澳法治传统(民主)相互促进,岭南文化传承(文明)与跨境社会治理(和谐)相得益彰。这种多维价值的交融创新,为新时代改革开放提供了范本。但也要看到,全球价值链重构带来的挑战需要更系统的价值整合。
未来研究应着重三个方面:一是构建价值实现的量化评估体系,开发包含30个二级指标的"社会价值发展指数";二是深化数字技术赋能研究,探索区块链技术在民主协商、诚信体系建设中的应用;三是加强比较研究,在文明对话中完善价值话语体系。只有持续推进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良性互动,才能更好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价值引领。
本文通过系统分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价值逻辑。这四个维度既独立成章又相互支撑,共同构成社会治理的价值坐标系。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当下,更需要以价值共识凝聚发展合力,在守正创新中推动社会文明形态的迭代升级,最终实现民族复兴与人类文明进步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