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国的地域差异
教学目标
1. 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秦岭—淮河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2. 理解区域差异的自然与人文表现(气候、农业、交通等)。
3. 通过案例对比(如北方与南方的作物熟制、民居特点),培养学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活动
作业设计
第六章 认识区域:位置和分布
教学目标
1. 以东北地区为例,分析区域位置(经纬度、相对位置)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 通过“黑土地”案例,理解自然条件与农业布局的关系。
教学重点
教学活动
作业设计
第七章 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
教学目标
1. 分析区域间经济联系(如资源调配、产业转移)。
2. 以长江三角洲为例,探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优势与挑战。
教学重点
教学活动
作业设计
第八章 认识区域:环境与发展
教学目标
1. 以北京为例,理解城市职能(政治、文化中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分析北京水资源短缺问题及解决措施(南水北调、节水技术)。
教学重点
教学活动
作业设计
第九章 建设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
教学目标
1.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经济、生态、社会协调)。
2. 通过案例分析(如生态农业、清洁能源),探讨绿色发展路径。
教学重点
教学活动
作业设计
教学资源与建议
1. 课件与教案:可从网页1、2下载成套PPT课件,含教学反思与重难点解析。
2. 地图工具:推荐使用“中国地形图”“气候类型分布图”辅助教学,强化空间思维。
3. 跨学科融合:结合历史(如古都北京)、生物(如生态保护)知识,提升综合素养。
4. 实践环节:组织地理调查(如社区环境问题)或模拟联合国会议(讨论全球气候变化)。
以上教案整合自多个权威来源,建议教师根据实际学情调整教学节奏与活动设计。完整教案资源可通过链接下载,包含详细课时安排与课堂检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