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思政大课心得体会 党史国史思政课

admin182025-05-02 21:35:03

在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中,中国始终以理论清醒保持政治坚定,用历史智慧启迪现实思考。参与党史国史思政课程的学习,犹如打开一部立体化的精神图谱,既触摸到革命先辈的初心印记,更获得新时代接续奋斗的方法论指引。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不仅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理解,更建立起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大业的认知坐标。

一、历史逻辑与时代使命

党史教育呈现的不仅是时间轴上的事件排列,更是社会发展规律的生动诠释。从上海石库门到北京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每个历史转折点都印证着"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这一根本逻辑。特别是《中国简史》中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论述,揭示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必然性:当改良主义、资本主义方案相继失败,只有彻底的社会革命才能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这种历史逻辑在新时代得到延续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三个意味着",正是百年党史逻辑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正如清华大学冯务中教授指出,党史教育要避免陷入"年代记"的窠臼,必须构建起"大历史观"框架,将党领导人民创造的"四个伟大成就"置于人类文明演进的大坐标系中审视。

党史思政大课心得体会 党史国史思政课

历史阶段 思政教育重点 方法论创新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阶级斗争理论武装 整风运动思想改造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集体主义精神培育 典型示范教育法
改革开放新时期 解放思想观念更新 真理标准大讨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核心价值体系构建 全媒体传播矩阵

二、精神传承与价值引领

红船精神、长征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成中国人的精神谱系,这些精神资源在思政教育中具有独特的铸魂功能。中国社科院李捷研究员强调,精神传承不是简单的口号复读,需要实现"三个转化":将革命精神转化为奋斗动力、将优良传统转化为行为准则、将红色基因转化为文化自觉。

在实践层面,这种转化体现为价值观教育的具象化。例如"半条被子"的故事教学,通过物品承载精神,使抽象价值观变得可感可知。北京大学陈培永教授提出的"故事思政"理念,正是强调要挖掘历史细节中的精神密码,让年轻学子在情感共鸣中完成价值认同。

三、实践维度与方法创新

党史思政大课心得体会 党史国史思政课

党史教育要突破"我说你听"的单向灌输模式,必须构建多维立体的教育体系。中国人民大学王炳林教授主持的"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中心",运用VR技术重现重大历史场景,使学习者获得沉浸式学习体验。这种技术创新不仅增强教育吸引力,更深刻诠释了"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的教育理念。

在教学方法论层面,需要建立"三个结合"机制:理论学习与社会考察结合、课堂教学与网络互动结合、历史研究与现实关怀结合。例如组织学生开展"重走长征路"田野调查,既验证历史文献记载,又观察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实现知与行的辩证统一。

四、全球视野与文明对话

在逆全球化思潮涌动的当下,党史教育需要跳出地域局限,在国际比较中彰显中国道路的文明价值。复旦大学张维为教授提出的"文明型国家"理论,为理解中国的历史贡献提供了新视角。通过对比不同国家的现代化路径,可以清晰看到中国创造的"四个奇迹"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

这种国际视野的培养,要求教育者具备跨文化阐释能力。例如解读脱贫攻坚成就时,既要讲清"精准扶贫"的中国方案,也要分析其对联合国减贫目标的贡献。中央党校董振华教授建议,应建立"中外比较案例库",将中国实践置于全球治理语境中解读,增强理论阐释的说服力。

回望百年征程,党史国史思政教育本质上是在进行历史记忆的当代重构。这种重构既要坚守"红色基因库"的本真性,又要适应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未来教育创新可重点关注三个方向:开发智能化的党史学习系统,建立红色文化数字孪生平台,构建全球党史教育资源共享网络。唯有让历史智慧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才能培养出真正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