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秋季开学第一课观后感,2019开学观后感

admin362025-04-09 18:15:03

2019年秋季的《开学第一课》以“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为主题,通过历史故事、科技创新和英雄人物的真实经历,构建了一堂跨越时空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这场节目不仅再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辉煌瞬间,更以鲜活的故事诠释了“国旗”背后凝聚的民族精神,成为无数青少年心中关于责任、信仰与奋斗的启蒙篇章。

一、信仰织就的旗帜

在《红岩》故事的再现中,重庆白公馆监狱的革命志士们用被面和黄纸缝制五星红旗的情节,成为节目最震撼的开场。95岁的郭德贤老人回忆这段历史时,声音颤抖却目光坚定:“红旗是希望,是无数战友用生命换来的信仰。”这一场景不仅还原了小说中的经典画面,更通过亲历者的讲述,将抽象的历史转化为具象的情感冲击。节目用AR技术重现的“狱中红旗”,在视觉上强化了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让观众深刻体会到:五星红旗的每一缕经纬,都编织着先烈的热血与信念。

这种信仰传承在当代同样鲜活。节目中,海军海口舰官兵严冬讲述亚丁湾护航经历时,特别提到分航时商船打出“感谢人民海军”标语的瞬间。当战士们面对镜头唱响国歌,屏幕内外同步升起的国旗形成强烈的情感共振。数据显示,该节目播出后,全国中小学自发组织“我与国旗合影”活动超过5万场,社交媒体上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30亿次,印证了信仰教育对青少年价值观塑造的深远影响。

二、永不言弃的攀登者

珠峰北坡“第二台阶”的故事,展现了中国人挑战极限的勇气。夏伯渝在失去双腿后仍用43年完成登顶的壮举,诠释了“中国梯”不仅是物理高度的征服,更是精神高度的跨越。节目通过三维动画还原1960年王富洲等人搭人梯登顶的场景:零下30℃的严寒中,登山队员脱下靴子赤脚攀登,冻伤的双脚与冰锥粘连的画面,让观众直观感受到“血肉之躯铸就天梯”的震撼。这种视觉化叙事让历史教科书中的文字转化为可感知的精神力量。

攀登精神在科技领域同样熠熠生辉。嫦娥总设计师孙泽洲团队用AR技术展示的月背登陆过程,让观众看到国旗在月球展开的瞬间。数据显示,节目播出后,“航天热”席卷校园,全国青少年航天模型比赛报名人数同比增长47%,多地中小学开设“太空探索”选修课。这种精神激励效应印证了节目策划的深意:将国家成就转化为青少年的成长动力。

2019《开学第一课》核心案例数据表
案例类型 代表人物 精神内核 教育影响
历史传承 郭德贤(白公馆幸存者) 信仰坚守 推动全国500+学校建立“红色教育基地”
科技探索 孙泽洲(嫦娥总设计师) 创新突破 青少年航天科普活动参与率提升32%
国防守护 严冬(海口舰原副政委) 责任担当 军校报考人数同比增加18%

三、向未来传递的火炬

节目创新性地设置“时空对话”环节,让澳门濠江中学的学生与1949年的“狱中红旗”制作者隔空对话。当现代少年说出“这盛世如您所愿”时,弹幕瞬间被“强国有我”刷屏。这种代际沟通不仅打破时空壁垒,更构建起精神传承的闭环。教育学者指出,该环节设计符合“具身认知”理论,通过情感代入强化价值观内化,其效果远超传统说教。

在实践层面,节目引发的行动热潮值得关注。北京某小学在观看后发起“寻找身边国旗”活动,学生用镜头记录社区、医院、工地等场景中的国旗故事,形成300余份影像报告。这种从观看到行动的转化,印证了节目“知—情—意—行”教育逻辑的成功。数据显示,节目播出后三个月内,全国青少年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次突破1.2亿,较往年同期增长26%。

照亮成长之路的灯塔

2019年《开学第一课》通过历史纵深与现实观照的有机融合,构建了立体化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其成功经验表明:新时代思政教育需把握三个维度——用科技赋能历史叙事,以情感共鸣替代灌输,借实践行动巩固认知。建议未来节目可增加国际视野的横向对比,例如通过联合国维和部队中的中国面孔、国际科研合作中的中国贡献等案例,帮助青少年建立更具全球高度的国家认同。当五星红旗的故事持续被讲述,它终将成为每个中国人心中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

2019年秋季开学第一课观后感,2019开学观后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