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秋天,全国中小学生在《开学第一课》的荧幕前,共同见证了“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的庄严时刻。这堂课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背景,通过跨越时空的国旗故事,将革命信仰、民族精神与时代使命编织成一幅震撼人心的画卷。它不仅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更是一次关于传承与责任的精神洗礼。
一、历史与信仰的交织
节目开篇以重庆白公馆脱险志士郭德贤的讲述拉开序幕。95岁高龄的她,回忆狱中绣红旗的场景时,手指轻抚复刻的“狱中红旗”,哽咽着说道:“这红旗不够标准,却是用信念织就的。”1949年10月7日,被关押的革命者用被面和黄纸制作五星红旗,尽管五颗星的布局与标准不同,但这面旗帜承载着对新中国最炽热的期待。这一场景,与《红岩》中江姐的形象重叠,揭示了革命者用生命守护信仰的精神内核。
另一段故事聚焦于珠峰“中国梯”。1975年,夏伯渝等登山队员在海拔8600米的“第二台阶”架设金属梯,让1300多名登山者得以圆梦。而这一壮举的源头,是1960年王富洲、屈银华、贡布三人赤脚攀登冰壁的壮烈。他们用血肉之躯搭建人梯,最终将五星红旗插上世界之巅。贡布老人写下“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八字,成为跨越时代的誓言。
二、科技与强国的辉映
节目通过“嫦娥”总设计师孙泽洲的讲述,将观众视线引向月球背面。2019年1月,探测器在月球实现首次背面着陆,五星红旗通过自拍杆在38万公里外展开。这面采用特殊材料的国旗,经历了上百次试验,最终在真空、辐射和极端温差中保持鲜艳。孙泽洲说:“月背的每一道环形山,都是中国航天的脚印。”这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民族自信的彰显。
而在亚丁湾,海口舰的故事同样令人动容。舰长严冬讲述2017年护航行动中,面对20多艘海盗小艇的围攻,他们用重和爆震弹构筑防线,最终护送商船安全通过曼德海峡。分航时刻,渔民打出“感谢人民海军”的标语,舰员们在印度洋上举行升旗仪式。这抹“海上中国红”,诠释了“有五星红旗的地方,就有安全感”的深层含义。
故事主题 | 代表人物 | 精神内核 |
---|---|---|
狱中绣红旗 | 郭德贤 | 革命信仰的坚守 |
珠峰中国梯 | 夏伯渝 | 民族精神的攀登 |
月球背面红旗 | 孙泽洲 | 科技强国的自信 |
亚丁湾护航 | 严冬 | 国家力量的担当 |
三、教育与传承的使命
澳门濠江中学的案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校长尤端阳展示1949年10月1日师生们在澳门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珍贵照片。当时澳葡当局禁止公开展示国旗,师生们用课桌拼成旗杆基座,在晨光中完成秘密升旗。70年后,该校将国旗教育纳入课程,学生代表在节目现场接过天安门国旗班战士传递的国旗,完成跨时代的传承。
北京师范大学康震教授评价:“这堂课用AR技术还原月球车巡视轨迹,以5G连线展现护航舰队英姿,让历史场景与当代科技交融。”这种创新表达,使“爱国”从抽象概念变为可感知的情感。教育部发言人续梅指出,节目通过“国旗下的讲述”,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让红色基因真正融入青少年的精神血脉。
四、时代与青年的对话
节目尾声,TFBOYS与青少年代表共同宣读《少年中国说》,将个体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这种设计呼应了北京大学俞虹教授的观点:“新时代的爱国教育,需要让青年在历史坐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当“00后”遇到“90后”革命者,当航天梦想碰撞珠峰精神,代际间的对话凸显出永恒的价值传承。
中国社科院冷凇博士用“纵向打通时间,横向勾连场景”概括节目结构。从红岩烈士到嫦娥团队,从雪山之巅到深蓝远洋,五星红旗始终是叙事主线。这种设计不仅展现国旗的物理存在,更揭示其作为精神符号的文化意义——它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未来的召唤者。
总结与展望
2019年《开学第一课》以“五星红旗”为纽带,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国民精神教育。它证明:爱国主义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具体的历史记忆、科技成就与文化认同。未来,如何将这种教育转化为持续的行动力?或许可以借鉴澳门濠江中学的经验,将国旗教育融入日常课程;或如冷凇博士建议,通过虚拟现实技术重现历史场景,让青少年在沉浸体验中深化国家认同。
这堂课启示我们:当五星红旗在珠峰、在月球、在亚丁湾飘扬时,它的每一道褶皱都写着中国人的故事。而新一代的使命,是让这些故事继续生长,让那抹中国红永远鲜艳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