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材料:
乡间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意指两种藤蔓一旦纠缠便难以分辨。一个小孩试图分辨两者的差异,却扯断了茎叶。父亲笑言:“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你只需照顾它们长大,摘瓜和豆即可。”要求考生据此自选角度作文,文体不限但需特征鲜明,题目自拟。
立意角度分析
1. 探究精神与创新
从小孩的行为切入,强调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价值。可举科学家的例子(如居里夫人、袁隆平),说明好奇心推动人类进步。
参考满分作文《向儿童致敬》,肯定孩子的天真与执着。
2. 务实与结果导向
父亲的观点强调务实态度,重视最终成果而非过程的枝节。可引用邓小平的“黑猫白猫论”或企业案例,说明目标明确的重要性。
满分作文《心有所重,不忧蔓绕》以此为核心,主张抓大放小,专注本质。
3. 顺其自然与尊重规律
材料隐含道家“无为”思想,提倡遵循自然规律。可联系生态保护、教育理念等,批判过度干预的弊端。
林清玄《无风絮自飞》的哲理延伸:生命自有其时序,无需强求。
4. 过程与结果的辩证关系
讨论纠缠的藤蔓象征人生困境,需在过程中保持方向感,最终收获果实。例如沈从文在逆境中坚持文学理想。
专家点评与解析
命题特点:
延续山东卷新材料作文传统,注重人文性与思辨性,鼓励多角度切入。
材料选自林清玄散文,隐含哲理深刻,要求考生透过现象提炼本质。
写作建议:
避免泛泛而谈,需结合具体事例(如科学探索、历史人物)增强说服力。
文体选择灵活,可尝试议论文、散文甚至剧本形式(如满分作文《何需分清》以三幕剧结构创新)。
满分作文案例
1. 《何需分清》(剧本形式)
通过对话和场景设计,展现丝瓜藤与肉豆须的“纠缠”哲理,结尾以画外音点题:“莫忘初心,静待成熟”。
2. 《何处再寻“三友图”》
以泰戈尔访华故事类比材料,批判现代社会重形式轻内涵,呼吁回归精神本质。
题目争议与思考

部分考生对“肉豆须”不熟悉,但专家指出植物名称不影响核心立意,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普适性哲理。
于丹等学者认为,此类题目旨在鼓励多元思维,突破标准化答案的束缚,体现人文教育的转向。
2015年山东作文题以寓言式材料引导考生思考人生、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既考验逻辑分析能力,也要求文学创造力。其多义性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体现了高考作文对思辨深度与人文关怀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