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香里的家国情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每当听到这首童谣,我便知道端午节到了。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更凝聚着代代相传的家国情怀。
端午节的起源与爱国诗人屈原密不可分。相传,战国时期,屈原因忧国忧民投江自尽,百姓们划龙舟、投粽子,既为纪念他的爱国精神,也为保护他的遗体不被鱼虾侵扰。如今,赛龙舟已成为端午节最热闹的习俗。江面上,鼓声震天,水手们动作整齐划一,龙舟如离弦之箭破浪前行;岸边的呐喊声此起彼伏,仿佛穿越千年,重现古人竞渡救屈原的壮阔场景。
包粽子是端午节的重头戏。清晨,妈妈会泡好糯米和粽叶,我总爱凑在一旁学着她的样子:将粽叶卷成漏斗状,填入糯米、红枣或咸肉,再轻轻裹紧、系绳。虽然我包的粽子歪歪扭扭,但蒸熟后咬一口,糯米的香甜与粽叶的清香交织,总让我倍感满足。奶奶常说:“粽子里包的不只是米,更是团圆和祝福。”门前的艾草随风摇曳,雄黄酒驱散了夏日的蚊虫,香囊里的草药香萦绕指尖,这些细节里藏着古人对平安健康的祈愿。
端午节不仅是舌尖上的盛宴,更是一堂生动的文化课。它让我懂得,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根脉,而传承这份文化,是我们每一个孩子的责任。正如屈原的爱国精神跨越千年仍熠熠生辉,端午节的粽香也会代代飘香,绵延不绝。
三年级下册传统节日作文(300字)
难忘的端午节
“五月五,过端午!”我最喜欢的节日就是端午节了,因为这一天既有好吃的粽子,还能看到精彩的赛龙舟。
端午节一大早,奶奶就忙着包粽子。她先把绿油油的粽叶卷成小漏斗,再放进雪白的糯米和红彤彤的枣子。我学着奶奶的样子,可粽叶总是不听话,米粒从缝隙里漏出来,急得我满头大汗。奶奶笑着说:“别急,慢慢来!”我总算包出了一个“胖娃娃”粽子。煮熟后,我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甜滋滋的,心里美极了。
吃完粽子,爸爸带我去江边看赛龙舟。龙舟上插着彩旗,水手们穿着统一的衣服,跟着鼓点奋力划桨。岸边的观众们挥舞着彩带,大声喊着“加油!”我也跟着蹦跳起来,仿佛自己成了划船的小勇士。
妈妈告诉我,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古人用粽子和龙舟表达对他的怀念,而今天的我们,也在粽香和欢笑中传承着这份文化。这个端午节,我不仅尝到了美味,更懂得了节日的意义。
(字数:约300字)
这两篇作文分别从文化传承和童年体验的角度切入,通过具体场景和细节描写,展现了端午节的习俗与意义。引用来源涵盖历史传说、家庭温情和文化内涵,适合不同年级的写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