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而除夕则是这场盛大庆典的高潮。在我的家乡,除夕的每一刻都浸润着浓浓的年味和代代相传的民俗智慧,这些习俗不仅承载着祝福,更凝聚着阖家团圆的温暖。
一、辞旧迎新:贴春联与“福”字
除夕清晨,家家户户都会在门楣贴上红彤彤的春联。长辈们会仔细区分上下联:上联尾字是仄声(如“岁”),下联尾字是平声(如“春”),横批则要呼应主题,如“万象更新”。贴“福”字时,大门上的“福”端正庄重,寓意“迎福”,而米缸、衣柜上的“福”则倒贴,象征“福到”。记得有一年,我和弟弟抢着贴窗花,结果把鲤鱼图案贴歪了,奶奶笑着说:“鱼跃龙门,歪了更灵动!”
二、慎终追远:祭祖仪式
傍晚时分,祭祖是最庄重的环节。桌上摆满十道菜肴,必有整鸡和鲤鱼,鸡头朝向祖宗牌位,鱼则保留完整,象征“有头有尾”。焚香后,全家人依次叩拜,爷爷总会轻声念叨:“祖宗保佑,五谷丰登。” 我曾好奇问父亲为什么用黄纸包祭品,他解释:“黄色代表土地,这是对祖先扎根故土的敬意。”
三、团圆盛宴:年夜饭的吉祥密码
年夜饭的每一道菜都是“口彩”:清蒸鱼寓意“年年有余”,咬破饺子时若吃到,会引发全桌欢呼——“来年财源滚滚”! 妈妈包的饺子藏着红枣、栗子,我抢到红枣时,奶奶总夸:“这孩子勤快,准能早起读书!” 而广东外婆家必备的盆菜,十种食材层层堆叠,象征“十全十美”,鲍鱼和鹅掌在砂锅里煨得酥烂,汤汁拌饭能吃三大碗。
四、守岁纳福:压岁钱与鞭炮驱邪
年夜饭后,全家人围坐守岁。长辈将压岁钱装入红纸包,叮嘱“压在枕下辟邪”。这习俗源自古代用彩绳串铜钱的“压祟钱”。零时钟声敲响时,爸爸带着我在院中点燃“窜天猴”,鞭炮声震耳欲聋。奶奶说,这红火的阵仗是为了吓跑叫“年”的怪兽。去年我尝试写春联,把“春风入户”错写成“春风入尸”,惹得全家笑作一团,这糗事成了除夕夜的欢乐插曲。
这些看似平常的习俗,如同一条温暖的纽带,将过去与未来、家族与血脉紧紧相连。当烟花在夜空中绽放时,我总想起爷爷的话:“年俗是祖辈传给我们的灯,要提着它走更远的路。”或许这就是春节最动人的意义——在传统中生长,在传承中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