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则灵",龙灵山景区正是这句话的生动诠释。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龙灵山》以450字的篇幅,将这座集自然生态与人文历史于一体的景观描绘得栩栩如生。这篇范文不仅展现出小作者敏锐的观察力,更通过巧妙的写作手法,将静态的山水与动态的人文活动有机融合,为小学生写景作文提供了优秀范本。
总分总结构的精妙运用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经典架构,开篇以"以龙为灵"的典故点题,既交代了龙灵山名称的由来,又暗示其兼具自然与人文的双重特质。中间主体部分通过"生态龙灵""人文底蕴""游览体验"三个维度展开,每个段落都如同电影镜头般层层推进。结尾以展望未来的抒情句式收束,呼应开头的同时升华主题,形成完整的闭环结构。
这种结构安排与教材中《观潮》《鸟的天堂》等课文一脉相承。正如教学案例指出,总分总结构能帮助小学生建立清晰的写作框架,避免行文散漫。在龙灵山的描写中,小作者先总述"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核心特点,再分述芝樱花海、九曲湾湿地等具体景观,最后总结其作为文化名片的价值,充分体现单元作文"抓特点、分层次"的教学要求。
时空交织的观察视角
范文展现出成熟的观察技巧,既沿空间轴线展开,又暗含时间线索。在空间维度上,从景区入口的十里花坡到深处的九曲湾湿地,从地面蜿蜒的绿道到山顶的观景平台,形成移步换景的立体画卷。特别是对芝樱花海的描写,既有"漫山遍野"的宏观视角,又有"鹅卵石铺就小径"的微观聚焦,契合教材强调的"多角度观察"原则。
时间维度上,文章巧妙融入历史纵深感。从新石器时代的屈家岭文化遗存,到清代窑址遗存,再到现代生态修复工程,将地质年代与人文历史编织成跨越万年的时空经纬。这种时空交错的写法,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创作手法异曲同工,既突出景观的独特性,又增强文章的知识性。
修辞手法的艺术呈现
小作者熟练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文字充满画面感。比喻手法的运用尤为出色:"芝樱盛开宛如大地铺毯"的静态之美,"游艇划过水面如银蛇游弋"的动态之趣,形成强烈对比。拟人化的表达更赋予自然景观灵性,如"古树虬枝似老者低语""溪水欢唱着奔向远方",这些描写既符合儿童认知特点,又暗含生态保护的理念。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声音的捕捉。文章不仅描绘"风吹林海的沙沙声""溪流击石的叮咚声",还记录下"亲子游客的欢笑声""研学课堂的讨论声",这种多声部的交响与《观潮》中对潮声的摹写相映成趣。正如作文指导强调的,声音描写能让景物"活起来",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
情景交融的情感表达
在客观描写中融入主观感受,是本文的显著亮点。当写到诸葛城遗址时,小作者用"仿佛触摸到先民的生活印记"传递历史敬畏;描绘帐篷营地时,以"星星点点的灯光温暖了夜色"抒发游览体验。这种情与景的交织,既遵循了"写景为抒情服务"的写作原则,又避免了直白的情感宣泄。
文章还巧妙运用文化符号增强感染力。引用"湖岸荻杨迎风舞"的古诗句,既点出湿地生态特征,又增添文学韵味;讲述"龙形轴线"的设计理念,则将现代景观规划与传统祥瑞文化有机结合。这种处理方式,与《桂林山水》中"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营造有异曲同工之妙。
写作教学的启示价值
这篇范文的成功实践,为小学写景作文教学提供了多重启示。在观察训练方面,教师可借鉴其"五觉联动"的观察法,指导学生建立多维感知系统;在结构指导上,可参照时空交织的框架设计观察记录表;在语言锤炼方面,应注重比喻、拟人等修辞的阶梯式训练。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数字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如利用VR技术再现龙灵山实景,或通过声效模拟软件训练声音描写能力。同时可开发跨学科写作课程,将地质知识、生态保护等内容融入作文教学,培养更具科学素养的写作能力。这既是对教材要求的深化拓展,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