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1. 知识定位
分数是数概念的第一次扩展,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知上的飞跃。教材通常以生活情境(如分月饼、分蛋糕)引入,通过“平均分”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关键点:强调“平均分”是分数意义的核心,初步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为后续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和运算奠定基础。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

② 能用分数表示物体或图形的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过程与方法:通过折纸、涂色等操作活动,培养观察、动手和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与态度: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3.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正确读写简单的分数。
难点:
① 理解“平均分”是分数产生的前提;
② 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如单位“1”的抽象性)。
二、教学设计(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为例)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分数
1. 问题导入:
情境:“4个月饼平均分给2人,每人得多少?2个月饼呢?1个月饼呢?”
认知冲突:半个月饼无法用整数表示,引出分数需求。
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2. 直观演示:
通过课件展示月饼平均分成2份的过程,揭示1/2的意义:“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1/2。”强调“平均分”的关键性。
环节二:动手操作,构建分数概念
1. 活动1:认识1/2
操作:学生用圆形、正方形纸片折出1/2并涂色,展示不同折法。
讨论:“为什么折法不同,涂色部分都能用1/2表示?”(强调只要平均分即可)。
辨析:判断非平均分图形是否能用1/2表示,巩固“平均分”概念。
2. 活动2:认识1/4及其他分数
任务:将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涂出1/4,并尝试表示其他分数(如2/4、3/4)。
拓展:学生自由创造喜欢的分数(如1/3、1/8),理解分母与平均分份数的关系。
总结:像1/2、1/4、3/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初步感知分数各部分名称(分子、分母、分数线)。
环节三:巩固应用,深化理解
1. 基础练习:
完成教材“做一做”: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判断是否平均分。
游戏互动:同桌互相写分数并解释意义(如“你写的3/5表示什么?”)。
2. 拓展练习:
情境应用题:“一筐桃子平均分给8只猴子,每只分得这筐桃子的几分之几?”(体会分数的相对性)。
数学故事:《吃西瓜》设疑,为后续比较分数大小埋下伏笔。
环节四:总结提升,渗透文化
1. 课堂小结:
学生“分数怎样产生?如何读写?需要注意什么?”
教师强调:分数表示平均分后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2. 文化渗透:

介绍分数的发展历史(如古代中国的分数表示法),增强数学文化认同。
三、教学资源与评价建议
1. 教具:多媒体课件、圆形/正方形纸片、涂色笔等。
2. 评价: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的参与度与思维表现。
终结性评价:通过练习检测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如“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占整体的几分之几”)。
四、教学注意事项
1. 避免误区:
防止学生将分数与整数混淆(如误认为“1/2比1/4大”);
强调单位“1”的多样性(一个物体、多个物体组成的整体)。
2. 差异化教学:
对学困生加强“平均分”的实物操作;对学优生拓展分数大小比较的探究。
参考资料:
1.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网页1)]
2.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网页11)]
3.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网页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