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教案、包身工的教案内容

admin312025-03-29 15:53:20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掌握文章主线与副线交织的叙事结构(主线: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场景;副线:包身工制度的形成、发展及本质)。
  • 学习“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分析典型人物(如“芦柴棒”“小福子”)与群体描写的作用。
  • 体会多种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情)的综合运用,理解反语、比喻等修辞效果。
  •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三步精读法”(初读理脉络、精读析内容、研读探写法)梳理文本。
  • 结合讨论法和问题启发法,引导学生探究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本质。
  •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认识与封建势力勾结压榨劳动人民的罪行,增强对旧社会的批判意识。
  • 关注社会公平与劳动者权益,培养人文关怀。
  •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
  • 1. 分析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场景(起床、吃饭、劳动、收工)及恶劣生存条件。

    2. 理解“点面结合”手法(如群体描写与“芦柴棒”个体刻画)的作用。

  • 难点
  • 1. 把握文章虚实结合的双线结构,揭示包身工制度的剥削本质。

    2.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及对旧社会的控诉。

    三、教学过程设计(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感知,梳理脉络

    1. 导入

  • 展示当代劳动者权益案例(如打工妹境遇),对比引出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命运,引发思考。
  • 2. 整体感知

  • 速读课文:圈划时间线索,概括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场景(四点一刻起床→四点半早餐→五点上工→黄昏收工)。
  • 讨论:归纳包身工的生活特征(居住拥挤、饮食粗劣、劳动强度大、人身自由受限)。
  • 3. 背景补充

  • 介绍夏衍创作背景:1935年基于实地调查,揭露经济侵略与封建势力剥削的现实。
  • 解释“报告文学”的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特征。
  • 第二课时:精读探究,深化主题

    1. 分析“面”的描写

  • 群体场景
  • 居住环境:“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像“蜂房”“鸽笼”,突出拥挤与压抑。
  • 饮食条件:“两粥一饭”中薄粥用“浆糊般的锅巴、残汁”形容,体现非人待遇。
  • 说明与议论:穿插包身工制度成因(农村破产→诱骗契约→资本压榨)及数据(如日本纱厂利润增长)。
  • 2. 聚焦“点”的刻画

  • “芦柴棒”形象
  • 病重仍遭毒打,揭示包身工毫无尊严与保障。
  • 细节描写(如“骨头架子”“手脚瘦得像芦柴”)强化个体悲剧,引发共情。
  • “小福子”受罚:因细微过失被殴打、罚站,反映制度的残酷与随意性。
  • 3. 语言与情感探究

  • 修辞分析
  • 反语:“慈祥的老板”“文明的惩罚”讽刺剥削者的伪善。
  • 比喻:“罐装的劳动力”揭示包身工失去自由。
  • 抒情段落:结尾“黑夜终将过去”象征对光明未来的信念。
  • 4. 主题升华

  • 讨论:包身工制度与当代劳动者权益的关联,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公平问题。
  • 拓展:联系夏衍其他作品(如《上海屋檐下》),体会其社会批判精神。
  • 四、作业设计

    包身工教案、包身工的教案内容

    1. 基础题:绘制包身工一天的时间轴,标注关键场景及对应的制度剖析。

    2. 探究题:以“芦柴棒”视角写日记,模拟其心理活动。

    3. 拓展题:搜集当代劳动者权益保护案例,对比分析社会进步。

    五、教学资源

  • 课件:使用PPT呈现主线副线结构图、典型场景对比、历史背景资料。
  • 视频:播放纪录片《血泪包身工》片段,增强直观感受。
  • 通过以上设计,学生既能掌握文本的文学性与思想性,又能培养批判性思维与社会责任感。具体教学可根据学情调整活动形式(如分组辩论、角色扮演等)。

    文章下方广告位